当前位置 : 经济师 > 中级经济师 储成兵讲的怎么样

中级经济师 储成兵讲的怎么样

最新回答

皖北一只老色
和题主经历类似,我刚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指定书目是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后来换了学校,也换成了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所以就谈谈我读这两本书的感受吧。
首先简短的回答一下题目:不,高鸿业的书不比范里安的难懂,甚至我个人认为前者要简单得多。
评论一本书难还是不难,真的不太容易找得到统一的衡量标准,因为难易是很主观的评判,书本身的情况只是一方面,更要受到读者的阅读量、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等的影响。题主先别急,不是说你的知识储备啥的不够所以看不懂,基于你认为范里安的书更简单,我倒觉得问题可能出在思维方式上了。
我只说说在我的理解中这两本书各自的特点,至于究竟孰难孰易,恐怕还得题主自己判断。
高鸿业是最早将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2022年就去读经济学了,《西方经济学》这套教材是2022年印刷的第一版,我看过这套书的第四版和第五版,除了开本变大,排版、字体、页码、附录略有不同以外,基本没有什么区别。根据我们老师的说法,最新版和第一版也没有大的区别(他甚至觉得还不如第一版好)。罗里吧嗦说了这些,我是想表达这么个意思——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虽然你拿到手的是当年或去年的新版,但其实是一本老书了,因为老,所以它跟不上最新的经济思想变化;因为老,所以没有人敢轻易,不断的修订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因为老,所以受政治因素影响比较深(官方评价这两本书的两大特点:参考广泛,尊重原著;体现了主义思想)。关于政治因素,你看过这书,肯定记得开篇和结尾的章节讲的啥,咱们就心照不宣笑而不语了吧。
这套书的编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教材,长句太长看不懂,短句太短看不懂。过于注重概念性的涵义而非实际应用,下定义太多描述性讲解太少,通篇就像标准答案似的有一说一,不像给人讲知识,倒像说明书。另外举例板,读起来乏味不堪,宛如酷刑。
你说的“拼凑之作”完全是可能的,这套书虽然署名高鸿业,但实际上是一个以他为核心的编写小组共同完成的(看扉页,主编高鸿业,编写还有四个人呢)。我不是要诋毁各位前辈,但想想我自己gup work的经验——如果小组里全是中国人,那肯定是把任务平均分割一人干一份最后加起来就算小组成果了——如果老前辈们也是这样编写这本书的,那拼凑之感当然无从避免。
另外作为一个数学不咋地的经济学学生,我格外注意教材的数学内容。高鸿业这本书里用到了很多的数学推导,看起来很吓人,因为没有太多讲解直接就是啪啪啪的字母公式,微分积分搞得很热闹,但如果你拿起笔实际划一划就会发现根本不难,只要高数低空飞过(比如我)的水平就能理解。我觉得经济书里的数学要求低有三种可能性:第一,本身这个理论就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第二,作者是高手,深入浅出的用简单的数学把复杂的事儿说明白了;第三,数学模型没有把问题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这本书里的数学模型(或者公式)我不敢说都不好,很多还是很不错的,但仍然存在不少连我这个数学都能看出的肋,这些内容虽然貌似颇有道理,逻辑也无懈可击,但实际上推了跟没推一样,一点也没帮助理解经济理论。(宏观部分讲消费和储蓄那里有好几个公式就是废话,因在此仅谈微观,就不赘述了)
再来看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先从题目上就清清楚楚的能看出来,现代观点,从现代的视角出发来谈微观经济学,与时俱进,多好。另外不知题主有没有看这本书的前言,我的书是第八版,书的前面不仅仅有当版的序,还收录了之前若干版译者的前言,里面仔仔细细的阐述了每一个版本做了怎样的修订,如何考虑了最新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并且提到了很多其他经济学家的著作作为参考。虽然译者前言与范里安同志无关,可是稍微想想也知道,只有原书编写的严谨,修订的认真,译者才能从中不断体会到新的东西,像高老先生那本书,别人我不知道,反正要是让我来写修订前言,恐怕只有一句话——“无他,唯脸越来越大耳。”。仔细的修订对于书为什么重要?不仅仅是纠错或者加入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修订应该是作者回头重新思考这本书的过程,我记得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老师说,他每个学年都要重新备一次课,其实讲的内容不变,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学生,根本没有重新备课的必要性,但从头重新做一遍,能够迫使自己对所有问题再做一次分析,也许这一次就能有不同的看法,修正之前的错误,发现新的观点,或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提高的过程。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你感觉到看范里安的书很顺畅——因为范里安自己已经把这本书梳理了八次了。
再看看范里安这本书的数学内容。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范里安对于数学模型的巧妙处理,首先他摒弃高数讲完了所有的知识点,然后在每章的附录里补充了高等数学的推理和模型,而且配套练习册也是这样安排的,大多数题目用初等数学就可以做出来,但每一章大概还有一两道题需要用高数,旁边也都做了标注。打个比方,同样是算矩形面积,小学生可以用长乘以宽做,大学生可以画个坐标轴用定积分做,但殊途同归,都能得到正确答案。数学只是工具,大家选趁手的就好,不用盲目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但对于作者来说,必然需要水平很高才能给读者提供样式不同但效果都不错的武器。不知题主是否知道有一本书叫《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我觉得范里安这本书可以叫《低起步的中级微观经济学》。
开头我说了难易是主观判断,不好说哪本书难哪本书易,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但如果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说,高鸿业的书讲的是初级微观经济学,范里安的书是中级微观经济学(当然还有些书讲高级微观经济学)。我曾经问过老师区别在哪里,他说一般认为数学模型要求较高,分析较为复杂的就等级更高。比如说斯勒茨基方程在范里安的书里用了整一个章节来讲,很明显是重点,但在高鸿业的书里只在页脚附注里提到了而已,并不做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可以认为范里安的书比高鸿业的更难。
首先是要勤动笔勤画图,这一点对两者都一样。数学推理且不谈,反正这事儿我也不擅长,但好好画图真的给我帮助很大,很多图看一遍过去你觉得理解了,其实你没有,耐下心来自己画一遍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精华。比如高鸿业书里的垄断竞争厂商的长短期均衡那两,如果你画线的顺序错了最后很难恰好均衡;而要画对顺序,就必须理解长短期内的均衡到底是怎样的过程,究竟是谁决定谁的。还有斯勒茨基方程,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光看书上的几条线似乎不难,但合上书很容易又搅乱了,不如动手把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自己推一遍,马上就门儿清。有时候我觉得理解好一幅图,就能很轻松的弄明白整整一章的内容。
第二,看高鸿业的书要背,一定要背。当然背到什么程度请参考你报考学校的历年真题,但我想选择这本书作参考的学校恐怕就是愿意考名词解释这种“”题的学校,所以相信我,对待这本书切不可看懂了就算,条条框框的东西该记就辛苦一点记吧。而看范里安的书呢,一定要理解,做做配套的练习册你就明白了,光知道书上在讲啥可不行,甚至全背下来也不行,练习册有些题目貌似简单(主角都是小花小熊玛丽杰克之类的,特可爱),但如果没有真正搞懂做出来就一塌糊涂。
既然高老先生的书有那么多缺点,为什么众多学校将它定为考研参考书呢?我个人的感觉就是,容易备考,容易出题。范里安的书噼里啪啦就读过去了,学的是很开心,但要找出考点很难,也就是说虽然你感觉自己学会了,可拿不准会怎么出题;老师也一样,看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考。但高鸿业的书就很好,随便一翻就全是考点:先从附录中英文对照表里搞几个名词解释,再把黑体字一二三四五拖出来搞一道“请问XX有几点意义”的简答题……对于中国的考试,还是中国的教材比较配套。
以上分析仅针对高鸿业的微观部分和范里安微观的对比,宏观不谈,宏观理论分歧太大,你看不同的书有可能讲的完全不一样,要比较起来太困难了。另外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很有名,不是说那本书比这两本就更好,风格不一样,曼昆的书基本不像教材,可以放到床头随手抓来看一看。
对经济学认识浅薄,仅仅是因为和题主的经历相似,才有感而发罗嗦了这么多,希望你看的还满意。另盼高人批评指教。
NDSGGS南都
和题主经历类似,我刚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指定书目是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后来换了学校,也换成了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所以就谈谈我读这两本书的感受吧。
首先简短的回答一下题目:不,高鸿业的书不比范里安的难懂,甚至我个人认为前者要简单得多。
评论一本书难还是不难,真的不太容易找得到统一的衡量标准,因为难易是很主观的评判,书本身的情况只是一方面,更要受到读者的阅读量、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等的影响。题主先别急,不是说你的知识储备啥的不够所以看不懂,基于你认为范里安的书更简单,我倒觉得问题可能出在思维方式上了。
我只说说在我的理解中这两本书各自的特点,至于究竟孰难孰易,恐怕还得题主自己判断。
高鸿业是最早将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2022年就去读经济学了,《西方经济学》这套教材是2022年印刷的第一版,我看过这套书的第四版和第五版,除了开本变大,排版、字体、页码、附录略有不同以外,基本没有什么区别。根据我们老师的说法,最新版和第一版也没有大的区别(他甚至觉得还不如第一版好)。罗里吧嗦说了这些,我是想表达这么个意思——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虽然你拿到手的是当年或去年的新版,但其实是一本老书了,因为老,所以它跟不上最新的经济思想变化;因为老,所以没有人敢轻易,不断的修订也只是换汤不换;因为老,所以受政治因素影响比较深(官方评价这两本书的两大特点:参考广泛,尊重原著;体现了主义思想)。关于政治因素,你看过这书,肯定记得开篇和结尾的章节讲的啥,咱们就心照不宣笑而不语了吧。
这套书的编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教材,长句太长看不懂,短句太短看不懂。过于注重概念性的涵义而非实际应用,下定义太多描述性讲解太少,通篇就像标准答案似的有一说一,不像给人讲知识,倒像说明书。另外举例板,读起来乏味不堪,宛如酷刑。
你说的“拼凑之作”完全是可能的,这套书虽然署名高鸿业,但实际上是一个以他为核心的编写小组共同完成的(看扉页,主编高鸿业,编写还有四个人呢)。我不是要诋毁各位前辈,但想想我自己gup work的经验——如果小组里全是中国人,那肯定是把任务平均分割一人干一份最后加起来就算小组成果了——如果老前辈们也是这样编写这本书的,那拼凑之感当然无从避免。
另外作为一个数学不咋地的经济学学生,我格外注意教材的数学内容。高鸿业这本书里用到了很多的数学推导,看起来很吓人,因为没有太多讲解直接就是啪啪啪的字母公式,微分积分搞得很热闹,但如果你拿起笔实际划一划就会发现根本不难,只要高数低空飞过(比如我)的水平就能理解。我觉得经济书里的数学要求低有三种可能性:第一,本身这个理论就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第二,作者是高手,深入浅出的用简单的数学把复杂的事儿说明白了;第三,数学模型没有把问题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这本书里的数学模型(或者公式)我不敢说都不好,很多还是很不错的,但仍然存在不少连我这个数学都能看出的肋,这些内容虽然貌似颇有道理,逻辑也无懈可击,但实际上推了跟没推一样,一点也没帮助理解经济理论。(宏观部分讲消费和储蓄那里有好几个公式就是废话,因在此仅谈微观,就不赘述了)
再来看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先从题目上就清清楚楚的能看出来,现代观点,从现代的视角出发来谈微观经济学,与时俱进,多好。另外不知题主有没有看这本书的前言,我的书是第八版,书的前面不仅仅有当版的序,还收录了之前若干版译者的前言,里面仔仔细细的阐述了每一个版本做了怎样的修订,如何考虑了最新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并且提到了很多其他经济学家的著作作为参考。虽然译者前言与范里安同志无关,可是稍微想想也知道,只有原书编写的严谨,修订的认真,译者才能从中不断体会到新的东西,像高老先生那本书,别人我不知道,反正要是让我来写修订前言,恐怕只有一句话——“无他,唯脸越来越大耳。”。仔细的修订对于书为什么重要?不仅仅是纠错或者加入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修订应该是作者回头重新思考这本书的过程,我记得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老师说,他每个学年都要重新备一次课,其实讲的内容不变,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学生,根本没有重新备课的必要性,但从头重新做一遍,能够迫使自己对所有问题再做一次分析,也许这一次就能有不同的看法,修正之前的错误,发现新的观点,或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提高的过程。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你感觉到看范里安的书很顺畅——因为范里安自己已经把这本书梳理了八次了。
再看看范里安这本书的数学内容。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范里安对于数学模型的巧妙处理,首先他摒弃高数讲完了所有的知识点,然后在每章的附录里补充了高等数学的推理和模型,而且配套练习册也是这样安排的,大多数题目用初等数学就可以做出来,但每一章大概还有一两道题需要用高数,旁边也都做了标注。打个比方,同样是算矩形面积,小学生可以用长乘以宽做,大学生可以画个坐标轴用定积分做,但殊途同归,都能得到正确答案。数学只是工具,大家选趁手的就好,不用盲目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但对于作者来说,必然需要水平很高才能给读者提供样式不同但效果都不错的武器。不知题主是否知道有一本书叫《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我觉得范里安这本书可以叫《低起步的中级微观经济学》。
开头我说了难易是主观判断,不好说哪本书难哪本书易,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但如果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说,高鸿业的书讲的是初级微观经济学,范里安的书是中级微观经济学(当然还有些书讲高级微观经济学)。我曾经问过老师区别在哪里,他说一般认为数学模型要求较高,分析较为复杂的就等级更高。比如说斯勒茨基方程在范里安的书里用了整一个章节来讲,很明显是重点,但在高鸿业的书里只在页脚附注里提到了而已,并不做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可以认为范里安的书比高鸿业的更难。
首先是要勤动笔勤画图,这一点对两者都一样。数学推理且不谈,反正这事儿我也不擅长,但好好画图真的给我帮助很大,很多图看一遍过去你觉得理解了,其实你没有,耐下心来自己画一遍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精华。比如高鸿业书里的垄断竞争厂商的长短期均衡那两,如果你画线的顺序错了最后很难恰好均衡;而要画对顺序,就必须理解长短期内的均衡到底是怎样的过程,究竟是谁决定谁的。还有斯勒茨基方程,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光看书上的几条线似乎不难,但合上书很容易又搅乱了,不如动手把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自己推一遍,马上就门儿清。有时候我觉得理解好一幅图,就能很轻松的弄明白整整一章的内容。
第二,看高鸿业的书要背,一定要背。当然背到什么程度请参考你报考学校的历年真题,但我想选择这本书作参考的学校恐怕就是愿意考名词解释这种“”题的学校,所以相信我,对待这本书切不可看懂了就算,条条框框的东西该记就辛苦一点记吧。而看范里安的书呢,一定要理解,做做配套的练习册你就明白了,光知道书上在讲啥可不行,甚至全背下来也不行,练习册有些题目貌似简单(主角都是小花小熊玛丽杰克之类的,特可爱),但如果没有真正搞懂做出来就一塌糊涂。
既然高老先生的书有那么多缺点,为什么众多学校将它定为考研参考书呢?我个人的感觉就是,容易备考,容易出题。范里安的书噼里啪啦就读过去了,学的是很开心,但要找出考点很难,也就是说虽然你感觉自己学会了,可拿不准会怎么出题;老师也一样,看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考。但高鸿业的书就很好,随便一翻就全是考点:先从附录中英文对照表里搞几个名词解释,再把黑体字一二三四五拖出来搞一道“请问XX有几点意义”的简答题……对于中国的考试,还是中国的教材比较配套。
以上分析仅针对高鸿业的微观部分和范里安微观的对比,宏观不谈,宏观理论分歧太大,你看不同的书有可能讲的完全不一样,要比较起来太困难了。另外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很有名,不是说那本书比这两本就更好,风格不一样,曼昆的书基本不像教材,可以放到床头随手抓来看一看。
对经济学认识浅薄,仅仅是因为和题主的经历相似,才有感而发罗嗦了这么多,希望你看的还满意。另盼高人批评指教。
甜菜阿姨
货币战争相关问答
  回答者:张宇燕
  问题一: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货币战争》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在书中,作者宋鸿兵先生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操纵世界2022年工业化历史的故事。他所讲的那些听上去令人震惊的故事都是真的吗?
  答:对你提出的问题的一个简单回答是: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确曾有过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一度呼风唤雨,左右逢源,这 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过这个家族目前的情况如何,则不太好说。宋鸿兵先生认为,如果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来计算其家族资产,到今天大约有50万亿美元之 巨。如此庞大的资产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应该主要是金融资产。可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截止到2022年底包括各种衍生品在内的全球金融资产总值为 350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算来,仅罗家族就拥有世界全部金融财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讲,对这个数字我将信将疑。
  尽管数字可能与事实有出入,但说西方世界是由为数极少的精英所运作,我大体上还是赞成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就曾经指出,任何时期、任何国家 的上层都是由5%的人口构成的。这种被称作“布罗代尔5%法则”的现象,在欧洲和表现得特别明显。而少数上层成员中就一定包括罗斯切尔德那样的家族。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觉得《货币战争》所依据的逻辑框架看上去还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它谈了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我写的那两句推介语, 应该说基本表达了我对此书及此问题的总体看法:“这本书印证了我多年研究所形成的一个观念,即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不过,我也同样希望作者讲述的 故事纯属臆想,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坚守住以往的,即人类大致生活在一个诚实的世界中,没有被一小撮国际银行家玩弄于股掌。”
  我越来越感觉到,以前许多人对货币问题的重要性过于低估了,以为货币不过是附在物质生产“肌体”上的“一张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务于 物质生产,也就是说要方便贸易、加快流通、增进分工。就经济学而言,不仅微观经济学中没有货币的位置,在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中涉及货币及汇率政策的场 合,货币都是作为一个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并非整个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认为“唯有货币是重要的”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政策至多 在短期能够对生产过程施加些影响,而长期看货币是中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于中国的制度经济学,其中也几乎看不到货币的踪影。对此,宋鸿兵先生则反 其道而行之,在《货币战争》中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真相是金融资本不仅主导整个物质生产过程,而且控制整个人类历史进程。
  对接受主流经济学的人而言,货币作为一种权力并被国家或国家背后的金融大亨用来作为实现自身目标之工具,这一逻辑很新鲜,甚至有些振聋发聩。其 实这并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在一百年前就曾在《论》中说过,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之一便是金融寡头的垄断。希法亭于之前在《金融 资本》中也深入地触及了这一命题。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货币本质问题。德国经济学家南普在其2022年出版的《货 币的国家理论》中就曾明确指出,货币和国家密不可分,脱离了国家的货币便成为无源之水,而没有以货币表现的征税权力的国家则形同虚设。古德哈特在1998 年的一篇题为《货币的两重含义》论文中,更是喊出了“货币即权力”的口号。而当今走红的金融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钱联系》中论证说,货币 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使世界运转起来,它自始至终都是使支撑现代经济生活的各种制度得以形成、并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政治事件。顺带提一句,弗格森大概是对罗斯 切尔德家族史了解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人了。遗憾的是我没读过他得以成名的罗斯切尔德家族史论著。我对这部书很感兴趣,但又实在是无暇阅读。看来只有等将来 再读了。
  问题二:对于“国际银行家”这个群体,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
  答:读了《货币战争》,普通读者会很惊愕,世界怎么能是这样呢?由几个大老板在幕后控制,甚至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等难竟然都是他们精心策划 的,用作者的话讲叫做“金融定点爆破”,他们有那么大的能量吗?他们真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吗?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对“国际银行家”下个定义。从狭义 的角度看,他们只包括那些大的商业银行家和投资银行家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领袖等人。虽说能量确实巨大,但如果不和国家结合起来,这些人便永远只能做全球政 治经济舞台上的配角。广义地讲,“国际银行家”还包括世界各国的银行家。一旦把银行家包括进来,也就是把国家权力引入其中,“国际银行家”就足以 成为全球主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一个全球金融资产迅速膨胀的世界里,广义“国际银行家”的主导地位还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从人的本性上看,银行家们一定是想通过金融权力来控制世界的,因为做到这一点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逐利又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最终途径。不过靠 一两个家族的力量实现这一愿望的难度是很大的。全球金融市场毕竟不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而是一个寡头市场,也就是说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金融集团。这样一 来,为了控制世界,就需要银行家们形成团队,采取集体行动。按照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除了存在共同利益之外,结盟或共谋还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数 要少,否则会出现“搭便车”现象;二是要有所谓“选择性激励”,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胡罗卜加大棒”。再有一个条件是各集团之间相互博弈的时间或次数要足 够长和足够多。满足了这些条件后,“国际银行家”作为一个群体便会应运而生。全球银行家在过去几百年间结成了一个同盟并将世界玩弄于股掌之中,这样的局面 在《货币战争》作者看来是真实的存在。我的看法是,从逻辑上看,只要条件满足,“国际银行家”就一定会出现。
  接下来的问题有这么两个。其一,他们的能量是否真有那么巨大?对此我并不怀疑。当把银行家也算作“国际银行家”的一分子时,尤其是把银 行所代表的国家权力视为“国际银行家”达到目标的工具时,其能量之大是不容置疑的。这一点在今天要比百年前或三十年前更为明显。根据金融资产与实际产出之 比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迅速提高这一事实,《金融时报》的马丁·沃尔夫称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所谓“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其二,“国际银行家”们能否真正团结 起来?尽管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但对国家的认同感却没有同比例地减弱,利益也愈加分散。换言之,他们之间既相互共谋又激烈竞争恐怕是一种常态。由此看 来,欧洲、、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家组成一个坚固、持久和默契的联盟,是很难想象的。眼下欧家对日趋壮大的主权财富基金的恐惧,以及为约 束这些主权基金所做的努力,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那种既有共谋又激励竞争的现实。
  问题三:在《货币战争》一书中,美联储被描绘成一家私人银行,这让许多人感到诧异。事情真是如此吗?
  记得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2022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人类三项最伟大的发明是:火、轮子和银行。考虑到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人们关 注银行、也就是美联储便再自然不过了。《货币战争》一书最有争议性的一个判断,在于给出了这样一个说法:美联储与其说是一家公共机构,不如说是一 家私人银行。这样说的理由如下:美联储的股东是私人银行家,十二个大区的美联储地区由这些股东推举,并且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相当一部分委员又来自于这些 大区;尽管美联储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命,但货币政策的真正决策者还不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而是根据《美联储法》而成立的美联储政策顾问委员 会,且后者的成员则是清一色的私人银行家。美联储是一家私人银行的说法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认知。
  颠覆常识的东西通常也是争议较大的东西。实际上,在讨论美联储时,书的作者在细节描述上还是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推敲的余地,至少有些故事没有讲得 很完整。事实上,美联储只是在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是纯粹私人银行性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联储总体而言还是在执行公共职能。另外,美元钞票由美联储的十 二个地区委员会印制不假,其私人股东按年分红也是事实,但是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等,又都是被严格规定的。再有,印钞所得的铸币税收入,绝大部分都给了美 国而并未流入私人股东之手。在所有这些细节中,容易产生误解的关键点在于美联储与的关系。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私人”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英语 “pvate”这个词在用来说明公司或机构性质时,指的是不对外和非公开,私募基金中的“私募”,用的便是这个词。它对应的词是“public”,即 “公共”。上市公司有时也叫公共公司,其含义是对公众开放,谁都可以参与,所以公司上市英文也叫go public,但公共公司和在中国语境中通常理解的“公有”或“全民所有”,则差异很大。
  据说在华尔街常年流行着一句话:美联储只是一个木偶。今年格林斯潘出版了他的回忆录《繁荣的年代》。9月18日《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书 评,题为“经济学家的生活,由爵士乐主题伴奏”。对于格林斯潘的一生,书评作者的基本评价是一曲主题音乐的伴奏者而非主角,并写道:“作为银行行长, 他也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留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大家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格林斯潘,而听任他被放大很多倍?”如果事实真是如此,也就是说货币金融 这台大戏的真正主角躲在了幕后,那么后台老板是谁呢?按照《货币战争》的逻辑,他们只能是那些“国际银行家”们。不无遗憾的是,宋鸿兵先生虽然把那层罩在 美联储上的面纱给揭开了,却没有把相关细节讲全说透,故事选取也多少有些支离破碎。我记得著名金融题材作家马丁·迈耶写过一本名为《美联储》的书,很不错 的,并已经被翻译成中文。阅读此书多少可以弥补《货币战争》的某些细节欠缺。
  问题四:这部讨论金融的著作一经面市便成为畅销书,并引起轰动,其原因何在呢?
  在我看来,《货币战争》受到如此广泛而热烈的关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讨论的问题触动了当今中国读者的神经。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快2022年 了,而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应该讲,我们对外开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贸易与投资之上,而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则十分谨慎。实践证明这样做在 策略上是正确的。然而时至今日,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中国已经开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们的金融服务业正在逐步开放,外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 在进入中国,外汇储备累积到天文数字且还在飞速增长,国际国内出现资产泡沫和市场调整,升值压力巨大,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究 竟是积极参与创建亚洲单一货币,还是使成为的国际货币。如果把金融自由化比作一条河,那么我们一只脚已经踏进去了。水究竟有多深我们不清楚,河 有多宽也不太清楚,过河途中会不会风平浪静,水中的生物是否危险凶残,这一切都是问题。恰恰是针对上述问题,《货币战争》给出了警示,因而给读者带来了巨 大的冲击。
  当然,要想成为畅销书,仅仅靠讨论严肃而重大的问题还是不够的,而是要用畅销书的手法去写作。这就需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有超出想象的情节,有 让读者着迷的人物。我之所以能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主要原因就在于在于宋鸿兵是一位讲故事的好手。他以“国际银行家”为主角,以一个个历史事件为依托,穿起 来一个逻辑框架,并辅之以很多历史进程中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银行家们挑选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出身的威尔逊担任总统,并利用其对货币金融的无 知瞒天过海,通过于己有利、最终又让威尔逊本人追悔莫及的《联邦储备体系法》,读来妙趣横生;犹太银行家和密谋并资助后者上台,以期实现犹太国家的 建立,此等故事于我可谓闻所未闻。由于它们都很好地印证了许多政治经济学命题,因而我在阅读时很是兴奋。
  引起争议是一本书吸引读者眼球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作为一本著作,引起广泛争议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么三个方面。首先是资料和 数据的真实性和充足性,其次是逻辑结构的严密性,最后是核心观点或政策导向在不同读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种“对立”情绪。恰恰是在这三个问题上,《货币战争》 都很好地满足了成为一本畅销书的“引发争议之条件”。
  有关资料和数据问题,我实际上前面已经回答过了。对《货币战争》一书中涉及到的许多具体史实,争议是比较大的,我现有的知识积累还不允许我对其 真伪做出判断。对此,可能许多读者和我有同感。不过话也要说回来,至少对相当一部分历史哲学家而言,什么是历史“事实”或“证据”这一问题,始终苦恼着他 们。《历史是什么》一书的作者卡尔是如此,《历史有意义吗》的作者波普尔也是如此,《历史的观念》的作者柯林武德还是如此。尽管在怀疑“证据”这一点上后 两者看法相近,但柯林武德不同意波普尔据此声称“历史无意义”的论点,而是代之以“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主张,也就是说历史学家的基本工作,在于挖掘出 影响历史进程之重大事件决策者在做出选择时的真实想法。
  一旦讨论行为者的想法,我们便开始讨论动机,而动机及其引发的一切行为后果,便构成了历史叙事的逻辑。《货币战争》的基本逻辑结构是说:时至今 日两百多年的人类近现代历史是“国际银行家”攫取财富并支配世界的历史,我们经历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人类日常生活的演进,都可以依据严密的逻辑还原为 “国际银行家”的“动机”。这样一种逻辑框架的优点在于简洁明了,缺点在于在追求简洁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变量或环节。这里我仅举与国际银 行家之间的关系为例。自十八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初,资本主义国家就总体而言,其根本特征是经济主导政治,是资本家或金融家操纵政治 家。但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特别是小罗斯福成为总统之后,国家的权力迅速扩大,政治家掌控国家权力的能力迅速提高,结果在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内 的广义中,形成了具有意识和特定利益的政治家集团。由于这种变化,政治家集团与商人集团的关系就不再是一种主关系,而是一种大致平等的博弈关 系,换句话说,不再是“国际银行家”的玩偶了,而“国际银行家”的个人利益只有同国家利益交合在一起时才能充分实现。我总的感觉是,《货币战争》一书 最大的逻辑弱点就在于它对的作用考虑的太少。
  见仁见智可以说是《货币战争》成为畅销书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不妨把读者做一个粗略的分类。第一类是对货币金融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第二类为 官员,第三类由货币金融研究与教学者构成,最后一类乃货币金融机构的从业者。面对宋鸿兵先生讲述的触目惊心的故事,给出的振聋发聩的警告,提出的明确 大胆的应对政策,以及这本书长时间高踞畅销书排行榜之首的情形,不同类型的读者对《货币战争》的内心感受与言辞回应千差万别,甚至赞颂与诋毁并存,都是再 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倒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对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毁誉参半往往意味着价值的存在。说这句话的人是几年前去世的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金德尔伯 格。他留下的那部厚重的学术著作《西欧金融史》,是很值得那些想进一步了解货币战争背景的读者阅读的。
  问题五:世界金融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与黄金彻底脱钩之后的美元开始了超量发行的历史。宋鸿兵认为,2022年以来洪水般泛滥的美元,正在悄悄地剥夺全世界各国劳动者的钱财,并且加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不均。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答:宋鸿兵先生的这个判断没错。凡是在机场免税店买过商品的概都有这样的印象,那里出售的商品中电子产品是和韩国制造的,手表主要是瑞 士的,香水和威士忌酒等主要产自法国,皮革制品和太阳镜等则分别由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生产,除了一些品牌的香烟外,几乎见不到商品。我也曾感到纳 闷,在这样一个竞争性的大市场上,“制造”怎么会如此之少?仔细再一想,我就明白了,在这个市场上,提供的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是美元。所有的商品都 是由美元计价和结算的,人们不仅使用美钞,而且信用卡上也都印有醒目的信用卡公司VISA或MASTER标志。这就应了好像是克鲁格曼讲过那句话,大 意是说二战后到今天的全球经济格局,大致可以被描述成为:全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生产美元。怎么会这样?这就要回答你刚才提的问 题。
  在202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美元按固定的比价与黄金挂钩,同时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显然,布雷顿森林体系意味着美元等同于黄金,持有 美元就等同于持有黄金。为了进行贸易,各国必须持有一定量的美元。而为了拥有美元,这些国家就必须保持对大量出口,换言之,只有通过贸易逆差或对 外援助的途径才能够为全球提供国际贸易所需的硬通货。各国提供商品与服务,提供美元的基本交换格局,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种为向全世界 攫取利益提供方便的机制,其可持续性是有疑问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经济学家特里芬写过一部题为《黄金与美元危机》的书。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 名的 “特里芬两难抉择”,其含义是靠贸易赤字为全球提供世界货币,很可能会遇到两个局面:或是因为贸易赤字不足而导致“美元荒”并最终殃及全球贸易与 经济增长,或是因为贸易赤字过大而引起美元过剩并迟早危及美元与黄金比价。历史实际进程吻合了特里芬的预言。由于欧洲各国纷纷用手中的过剩美元按固定 比价向兑换黄金,这使得黄金储备大幅度减少,2022年总统宣布美元脱离黄金自由浮动。
  为了说明的方便,我在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铸币税。在金属货币时代,西欧各国金币或银币的铸造权掌握在国王手中。在铸币过程中,他们常常利用降 低金银成色的办法获取额外好处。对铸币的接受者或使用者来说,铸币的标值和实际含金量之差,无异于向国王又交了一笔税。这就是铸币税的来历。进入纸币时 代,由于纸币印刷成本大大低于金银价值,铸币税的获利前景极度拓展。根据劳伦斯·怀特在2022年出版的《货币制度理论》中所说,小面值纸币的印刷成 本为3 美分,新版20美元和100美元纸币尽管采用了先进防伪技术,其印制成本也只有区区的6美分。在让别国持有美元过程中铸币税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用收取铸币税的方法牟利也是有条件的,其中基本条件是别人愿意持有你发行的货币,并且持有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这个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坍塌其实就是一场美元信用危机。美元过多,人们不愿意让美元砸在自己手里。当时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存废争议很大,像弗里德曼和蒙代尔这样的货币问题专 家,据说都被请到国会出席听证会。大家关心的实质问题,是现行体系寿终正寝后世界对美元的需求究竟会增加还是会减少。增加意味着获得的铸币税增 多,反之反是。后来的历史似乎表明,对美元的需求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增大。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在一个浮动汇率的世界中,各国为了保持本国币值 的稳定而不得不储备更多的美元。
  隐蔽地、似乎又是在自愿基础上的让别国持有美元,是以征收铸币税的方式占有别国资源或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无疑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 不均。说到这我觉得有必要补充两点。其一,的确在以往的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但如果换了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当拥有那样的权势 时,恐怕也会像那样行事的。其二,古人讲“人无衅焉,妖不妄作”。那些让或欧洲凭借货币占了很宜的国家或地区,其自身的货币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和不当政策是要负一定责任的,尽管有些弱点带有命定的色彩,比如国小,再比如经济落后。
  后面还有 写不下
devilyu2266
摘要 你好,1、教师类:高等学校教师,副教授,讲师,助教,中等学校教师,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教员。 2、卫生技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主管)医师,医师,医士,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药师,药士。 3、经济类:高级经济师,经济师,助理会计师,经济员。 4、农业技术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工程师,农业技术员 。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08-27 村常职专业技术职务怎么填写 你好,1、教师类:高等学校教师,副教授,讲师,助教,中等学校教师,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教员。 2、卫生技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主管)医师,医师,医士,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药师,药士。 3、经济类:高级经济师,经济师,助理会计师,经济员。 4、农业技术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工程师,农业技术员 。 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吗? 村常职专业技术职务怎么填写 我上面不是发了,你是什么职务就写什么
泡沫鱼头
我有一个和蔼可亲的舅舅。我很喜欢跟他在一起,他有一颗孩子般的心,我们这些孩子都很喜欢他。

  舅舅的身材中等,有一个“啤酒桶”似的大肚子,胖乎乎的,头发齐到耳根,很可爱,像个小女孩似的。我们问他,他就说小的时候淘气,头上磕了个疤,用长头发盖住遮丑,听得我们哈哈大笑。舅舅以前当过兵,他当兵的时候没有这么胖,但退伍以后,不知为什么变得跟“胖熊”似的,可能是为了跟长头发统一吧,哈哈。

  舅舅很喜欢旅游,打算带着我们一大家子人走遍“大江南北”,去年夏天,我们去了草原,那里景色优美,晚上就睡在蒙古包里,我跟舅舅挤在一个帐篷里,听他讲他年轻时的故事,别提多有意思了。我问舅舅,为什么草原上都是草啊?舅舅回答:因为草原上的羊多啊,因为有那么多的羊,所以才需要有那么多的草,这样羊就不会饿了。我们都哈哈大笑。后来舅舅告诉我,草原上草多是由那里的地理因素决定的,是干百年以来形成的。

  夏天的时候,舅舅还给我办了乐岛的年票,给我买了一套漂亮的泳衣和一个精致的泳圈,一有时间了就一整天一整天地带着我去玩,有时说他怎么整天带我去玩,都耽误学习了,舅舅总是那句话“读万卷书,行路。”

  在舅舅的教育下,我的知识储最有了很大的提高。舅舅还给我讲一些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他们为什么成为名人,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爱我的舅舅,他不仅带我玩,还教了我很多知识,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以后要多跟舅舅学习,做一个有知识的人。

相关问答

中级经济师储成兵

职工队伍的文化水平、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建湖供电公司注重培养一大批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创造性人才,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一是开展继续教育。出台职工后续学历办法,鼓励企业岗位和生产岗位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参加成人自学考试,成绩汇总到培训成绩总结分中。作为晋级、晋职、岗位优化组合依据,限定每年……

我们的2016

储成兵中级经济师

职工队伍的文化水平、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建湖供电公司注重培养一大批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创造性人才,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一是开展继续教育。出台职工后续学历办法,鼓励企业岗位和生产岗位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参加成人自学考试,成绩汇总到培训成绩总结分中。作为晋级、晋职、岗位优化组合依据,限定每年……

黑玫瑰1111

中级经济师财税储成兵

如何处理好屯垦和戍边、特殊体制和市场机制、兵团和地方“三大关系”,更好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三大作用”,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新世纪以来,兵团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与时俱进,建设坚如磐石的屯垦基础。  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兵团要把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兵团特殊体制和市场经济体……

荤淡美食家

储成兵中级经济师讲课如何

张锡民性别:男所在地:北京著名专家、培训讲师,国内培训和咨询相结合的先驱。历任著名企业经理人,被公认为国内实战派十大自由讲师。专家类别:培训讲师专长领域:领导技能|领导力|绩效体系建立|薪酬|沟通艺术|技巧|过程授课类型:暂无行业领域:暂无擅长解决的问题>如何快速提升领导力>如何提升非人力资源经理的……

不是我的白云

中级经济师 储成兵讲的怎么样

  在2022年的前后,曾有一大批的国际级人才被引入到阿里巴巴。其中有卫哲(百安居  中国区ceo)、吴伟伦(百事可乐中国区cfo)、曾鸣(长江商学院的教授)、谢文(和讯网ceo)、崔仁辅(沃尔玛百货集团高级副)、黄若(易初莲  花ceo)、武卫(毕马威华振合伙人)。  但是令跌眼镜的是,这批人后来……

蓝色晚风b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