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师 > 中级经济师流动性陷阱第几章

中级经济师流动性陷阱第几章

最新回答

靓丽人生00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想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那么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的情况。
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坐标图上,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低限度利率水平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情况,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加。这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首先提 出的,但将其命名为流动性陷阱的则是英国经济学家DH罗伯逊。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有机会在持有债券和持有货币之间进行选择。当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反之,人们就会少持有货币而多购买债券。上述对持币动机及对货币需求的解释,实际上并未超出古典学派的视野。不同的是,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则根据上述理由,灵活偏好可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故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于利率即无力再加控制。他认为,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不总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调节;利率降至某一水平之后,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它下降。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大。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然而,另两位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一方面,他否定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因为人们需要以货币来替代其他金融资产的普遍愿望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的限度。

天天快乐1414
宏观经济学问题流动性陷阱概述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窖藏;⑵、银行的存差。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流动性陷阱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的情况。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座标图上,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低限度利率水平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情况,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加。这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首先提出的,但将其命名为流动性陷阱的则是英国经济学家DH罗伯逊。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有机会在持有债券和持有货币之间进行选择。当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反之,人们就会少持有货币而多购买债券。上述对持币动机及对货币需求的解释,实际上并未超出古典学派的视野。不同的是,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则根据上述理由,灵活偏好可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故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于利率即无力再加控制。他认为,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不总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调节;利率降至某一水平之后,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它下降。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大。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然而,另两位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一方面,他否定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因为人们需要以货币来替代其他金融资产的普遍愿望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的限度。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特点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需求曲线定义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需求曲线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可以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通常以价格为纵轴(y轴),以需求量为横轴(x轴),在一条向右下倾斜、且为直线的需求曲线中,在点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一,而以上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一,而以下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则小于一。需求关系表达形式需求关系有多种表达形式,如:叙述法,直接用文字描述;函数法,用需求函数demandfunction进行描述;图解法,用需求曲线demandcurve进行描述;表格法:用需求表demandschedule进行描述。几种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需求曲线是用曲线方式表示需求关系、需求函数。需求曲线是需求函数的直观描述,它抓住需求的主要因素,纵轴表示价格(自变量),横轴表示产品需求量(因变量)。最常见的表示是线性模型(linearform),注意理解(垂直)截距((vertical)intercept)、斜率(slope)水平截距(hozontalintercept)的经济意义。需求曲线的斜率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需求量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斜率绝对值越大,曲线越平缓,敏感性越高。在决策中,应把敏感性高的产品作为的重点。
Greta:)杨婷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编辑本段]流动性陷阱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的情况。
  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座标图上,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低限度利率水平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情况,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加。这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首先提出的,但将其命名为流动性陷阱的则是英国经济学家DH罗伯逊。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有机会在持有债券和持有货币之间进行选择。当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反之,人们就会少持有货币而多购买债券。上述对持币动机及对货币需求的解释,实际上并未超出古典学派的视野。不同的是,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则根据上述理由,灵活偏好可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故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于利率即无力再加控制。他认为,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不总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调节;利率降至某一水平之后,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它下降。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大。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然而,另两位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一方面,他否定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因为人们需要以货币来替代其他金融资产的普遍愿望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的限度。
唐尼小姐
——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六十八 在讨论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时,人们经常提到“流动性陷阱”,以此来判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否真的会拉动经济。流动性陷阱很形象地表明流动性在传导中遇到障碍这样一种特殊情况。根据凯恩斯的假说,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即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刺激经济增长。 一、流动性陷阱
笔者留意了一下,流动性陷阱这个概念无论作为一个名词解释还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极端情况,都是近年来各高校经济学研究生考试的必考题目,也是学习领会现代经济学IS-LM理论的典型题目。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探讨货币政策在什么情况下无效,也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偏好陷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货币政策的作用和经济增长原理,一个国家的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去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大。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然而,另两位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一方面,他否定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因为人们需要货币,而货币需求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限度。 二、理论假设与前提分析
笔者认为,讨论流动性陷阱不能忽略它的两个基本的理论前提,一是利率自由变动,充分的市场化,利率在引导投资和消费中发挥核心的作用;二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假设,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划分为交易需求、预防动机和投机需求,尤其是投机需求将货币供应与利率紧密连结在一起,使利率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流动性陷阱的理论抽象才得以成立。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货币随时可以作交易之用,随时可以应付不测之需,随时可作投机用,因而人们对货币的偏好成为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对利率的预期是其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就越小,债券需求量就越大;当利率极高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为零。 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座标图上,货币需求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但在一定状况下,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低限度利率水平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情况,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加。这就是凯恩斯首先提出的,由英国经济学家DH罗伯逊命名的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
M = f(Y,i),My>0,Mi
不落的恺1994

流动性陷阱最早由凯恩斯提出,指的是当经济中的利率水平低到接近于零的程度,此时货币的需求弹性将趋向无限大,传统货币政策失效。

具体来说,由于利率极低,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向社会投放的流动性,将为储蓄从而凝滞于银行内,无法对资金价格造成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投资和消费的目的自然也无法达成。

这是20世纪2022年代凯恩斯提出的理论,当一个经济体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时候,就会出现一边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源源不断注入流动性,但另一边,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却萎靡不振,经济增长乏力。简言之,市场上不差钱,但动不起来,经济因此陷入焦虑和困顿。

 首先捅破“流动性陷阱”这层窗户纸的是一位央行官员。7月17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公开场合称,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尴尬局面是“企业有流动资金而不进行投资。可以说,企业陷入了某种形式、某种程度上的‘流动性陷阱’。”

扩展资料

“流动性陷阱”现象下,市场通常处于萧条中,经济体内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幅减少,失业率上升,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瘫痪。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较低,市场对未来持悲观态度,利率失去撬动投资和消费的杠杆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流动性陷阱

相关问答

流动性陷阱经济师

1、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段时间内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2、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

匆匆来匆匆走

经济师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最早由凯恩斯提出,指的是当经济中的利率水平低到接近于零的程度,此时货币的需求弹性将趋向无限大,传统货币政策失效。具体来说,由于利率极低,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向社会投放的流动性,将为储蓄从而凝滞于银行内,无法对资金价格造成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投资和消费的目的自然……

yeye要吃好吃的

中级经济师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最早由凯恩斯提出,指的是当经济中的利率水平低到接近于零的程度,此时货币的需求弹性将趋向无限大,传统货币政策失效。具体来说,由于利率极低,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向社会投放的流动性,将为储蓄从而凝滞于银行内,无法对资金价格造成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投资和消费的目的自然……

我的小满

流动性陷阱中级经济师

流动性陷阱最早由凯恩斯提出,指的是当经济中的利率水平低到接近于零的程度,此时货币的需求弹性将趋向无限大,传统货币政策失效。具体来说,由于利率极低,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向社会投放的流动性,将为储蓄从而凝滞于银行内,无法对资金价格造成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投资和消费的目的自然……

sw634365102

中级经济师流动性陷阱第几章

1、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段时间内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2、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

长虫虫的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