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师 > 经济师市场供给题库

经济师市场供给题库

最新回答

麦麦咔咔

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扩展资料:

供给侧改革内容

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和宏观调控功能。2022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2022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2022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

参考资料:-补短板,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SilveryBullet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2022年6月13日,公室举行2022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去产能效果非常明显。今年的去产能有两大行业作为攻坚领域,一个是煤炭,一个是钢铁,1—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4%,5月份当月的产量和库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5%,5月末规上原煤生产企业库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钢产量下降4%。

  去库存效果更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数,4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下降了2%,这是2022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房地产库存是一项重要任务,连续几个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4月末减少521万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较明显。数据显示,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的成本是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元。5月份开始国家全面实行营改增,实际上从去年开始营改增的试点就不断扩大,有关部门预计,营改增今年将为企业降低成本6000亿左右。

  补短板投资增速加大。主要是对农业、环境治理、高技术产业加大投资力度,解决一些瓶颈制约因素,今年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比1-4月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涉及这些短板领域投资增长速度更高,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比如水利、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投资都在20%以上。

  盛来运强调,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三去一降一补”工作进展情况不错,效果初步显现。同时有些问题还需要关注,比如钢铁问题,从4月份和5月份两个月的情况来看生产量有所反弹,可能跟这两个月钢材价格反弹有关系,相关企业借价格反弹之势又恢复了产能,这个现象需要高度重视,这也说明去产能确实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定地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再上一个新台阶。
最美遇见微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2022年6月13日,公室举行2022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去产能效果非常明显。今年的去产能有两大行业作为攻坚领域,一个是煤炭,一个是钢铁,1—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4%,5月份当月的产量和库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5%,5月末规上原煤生产企业库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钢产量下降4%。

去库存效果更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数,4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下降了2%,这是2022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房地产库存是一项重要任务,连续几个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4月末减少521万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较明显。数据显示,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的成本是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元。5月份开始国家全面实行营改增,实际上从去年开始营改增的试点就不断扩大,有关部门预计,营改增今年将为企业降低成本6000亿左右。

补短板投资增速加大。主要是对农业、环境治理、高技术产业加大投资力度,解决一些瓶颈制约因素,今年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比1-4月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涉及这些短板领域投资增长速度更高,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比如水利、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投资都在20%以上。

盛来运强调,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三去一降一补”工作进展情况不错,效果初步显现。同时有些问题还需要关注,比如钢铁问题,从4月份和5月份两个月的情况来看生产量有所反弹,可能跟这两个月钢材价格反弹有关系,相关企业借价格反弹之势又恢复了产能,这个现象需要高度重视,这也说明去产能确实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定地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再上一个新台阶。
迟到的春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2022年6月13日,公室举行2022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去产能效果非常明显。今年的去产能有两大行业作为攻坚领域,一个是煤炭,一个是钢铁,1—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4%,5月份当月的产量和库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5%,5月末规上原煤生产企业库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钢产量下降4%。

  去库存效果更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数,4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下降了2%,这是2022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房地产库存是一项重要任务,连续几个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4月末减少521万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较明显。数据显示,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的成本是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元。5月份开始国家全面实行营改增,实际上从去年开始营改增的试点就不断扩大,有关部门预计,营改增今年将为企业降低成本6000亿左右。

  补短板投资增速加大。主要是对农业、环境治理、高技术产业加大投资力度,解决一些瓶颈制约因素,今年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比1-4月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涉及这些短板领域投资增长速度更高,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比如水利、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投资都在20%以上。

  盛来运强调,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三去一降一补”工作进展情况不错,效果初步显现。同时有些问题还需要关注,比如钢铁问题,从4月份和5月份两个月的情况来看生产量有所反弹,可能跟这两个月钢材价格反弹有关系,相关企业借价格反弹之势又恢复了产能,这个现象需要高度重视,这也说明去产能确实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定地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再上一个新台阶。
yvette01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

2022年6月13日,公室举行2022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去产能效果非常明显。今年的去产能有两大行业作为攻坚领域,一个是煤炭,一个是钢铁,1—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4%,5月份当月的产量和库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5%,5月末规上原煤生产企业库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钢产量下降4%。

去库存效果更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数,4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下降了2%,这是2022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房地产库存是一项重要任务,连续几个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4月末减少521万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较明显。数据显示,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的成本是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元。5月份开始国家全面实行营改增,实际上从去年开始营改增的试点就不断扩大,有关部门预计,营改增今年将为企业降低成本6000亿左右。

补短板投资增速加大。主要是对农业、环境治理、高技术产业加大投资力度,解决一些瓶颈制约因素,今年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比1-4月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涉及这些短板领域投资增长速度更高,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比如水利、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投资都在20%以上。

盛来运强调,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三去一降一补”工作进展情况不错,效果初步显现。同时有些问题还需要关注,比如钢铁问题,从4月份和5月份两个月的情况来看生产量有所反弹,可能跟这两个月钢材价格反弹有关系,相关企业借价格反弹之势又恢复了产能,这个现象需要高度重视,这也说明去产能确实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定地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关问答

市场供给中级经济师

从行业需求衡量哪些专业值得考取?  工商、人力资源、金融、财税、建筑等这几个专业科目是比较热门的,就行业需求量而言,这些专业比较有市场,因而报考的人数也是最多的,同时考试难度也要大一些,而且考试难度每年都有所增加。而保险、邮电、旅游、运输等这些较偏的专业科目,考试难度相对较小,考生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就……

紫茎泽蓝2011

中级经济师市场供给

最新完整2022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视频网校网课刘Y霞老师最新经济师教程百度网盘免费资源在线学习  链接:?pwd=7dwx提取码:7dwx  最新完整2022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视频网校网课刘Y霞老师最新经济师教程更多内容获取方法jpgT63最新完整2022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视频第17章财政政策第1节……

尘世任我行

中公经济师市场供给

经济师具体可以从事如下的工作1、投资司决定投资某个项目时候位里的经济师就要开始做市场调查了,对调查结果和进行有关预测,并给出参考建议。  2、分析:公司在某个项目的执行当中,经济师需要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提供分析报告给公司,为以后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3、拍卖等经济计划:很多公司都有重要……

YeezyYeezy

经济师市场供给题库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和创新供给、需求、价格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所谓“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所谓“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是MJ

经济师市场供给视频

《新东方考研西方经济学精讲班》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I4LpRT46SOB4MXA?pwd=w9u0提取码:w9u0新东方考研西方经济学精讲班|西方经济学基础精讲班讲义|微观经济学强化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精讲视频|宏观经济学强化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精讲视频|9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8第……

桃色蔷薇